项目合作:成效是第一生命力
来源:中国(义乌)文交会
作者:文交会
发布时间:2006-08-09
【收藏】 【打印】 【关闭】
2003年,“朝日科”同浙江大学合作共同承担的浙江省“十五”纳米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项目——“高性能快淬纳米钕铁硼磁粉制备技术”项目的成功研发,让企业在原材料涨价的前提下当年实现500多万元的新品产值。
每年提取销售总得5.6%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科企联姻”,确保了三鼎公司的“新品迭出”。仅2004年就有五项科技成果——3项省级新产品和2项金华市科研项目。仅“宽窄带”一项,每100米产品净利润为17.7%,结束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局面,每年可节约外汇100多万美元。
浙江华义医药与浙江大学合作,凭借一个氯化物新产品项目的成功开发,几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利润2000多万元,税收400万元左右……
今天,在“科企合作”、“校企联姻”成为企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攀高枝求效益”,也正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大科技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其中,在引进大院、大所、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市委、市政府和科技部门发挥了较好的“领唱”作用:与上海科研院所接洽、联姻,远赴东北、西北开展难题求解,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专家咨询,修改和完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资金奖励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风险成本等等。特别是两次“百对千”活动更是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商机,在义乌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合作的桥梁。调查显示,去年的“百对千”活动中现场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2项,达成合作意向105项。通过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我市企业不但大大突破了自主研发过程中研发条件、研发人才“缺位”的梗阻,而且,借用外脑,借水养鱼,也让亟需提升的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自主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拉力和张力。
众所周知,拉链企业是高能耗、高水耗企业,在当前能源、水资源紧张的现实面前,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积极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无疑是每一家企业的研发重点。在构筑企业研发平台的基础上,“鑫鸿拉链”十分注重合作,鼓励研发中心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经常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各种技术交流会议和出席各种专业讲座,并积极接纳北大、清华等名校在校研究生来公司开展课题研究。利用废PET材料生产聚脂单丝是“鑫鸿”与一家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一项市级科技项目,仅此项目的成功研发,每年即可使公司有效利用废聚脂12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20万元,同时,项目每年还可减少社会固废物1250吨,节省标煤1680吨,节约石油1920吨。
“技术合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目前的义乌,每一家单个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华统公司负责人认为。针对企业目前的技术实力,着力解决产业化经营中的优良品种培育技术、标准化和食品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制品精深加工技术、保鲜储运等技术,公司寻找的一条“解决技术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寻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几年来,“华统”以科技项目合作为纽带,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化解企业技术梗阻,先后成功开发出“华家预混料及全价饲料星火计划”、“豆粕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特补精纯蛋白产品开发”、“功能性仔猪配合饲料代母奶的研制与开发”、“生物饲料宝乳康产品研发”等高科技含量项目。项目合作,成效是第一生命力。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合作路径不但投资少,而且见效快,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投资其“回报”同样也是十分惊人的。据科技合作项目的相关绩效调查显示,仅调查的63个项目中的24个投产项目,保守估计即产生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利税达700多万元。
如果说几年前一提起“项目研发”很多企业总是受制于一个“投资风险”而迟疑不前的话,那么今天,更多的义乌企业则“折服”于创新产生的巨大成效从而在科技创新方面滋生了巨大的投入激情,像真爱集团、中高、浙江华义等规模企业,每年的科技创新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总额均在5%以上。一个积极而健康的科技创新理念正在越来越多的义乌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形成:理性看待科研风险,激情投入创新研发。